“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鲁班“遇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哲学知识 |
B.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
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