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是指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规模的佛教建筑。下图为我国三大石窟分布及开凿年份示意图.读图回答6~9题。敦煌石窟位于 ( )
A.新疆 | B.内蒙古 | C.甘肃 | D.青海 |
三大石窟的分布图可以反映出 ( )
A.佛教仅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 B.佛教都分布在我国的山区 |
C.佛教可能的传播方向和兴盛时期 | D.佛教都分布在汉族人口集中地区 |
当中原文化在敦煌扎根成长的同时,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今天敦煌莫高窟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壁画、雕塑构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这表明该文化扩散( )
A.传染扩散 | B.等级扩散 | C.迁移扩散 | D.刺激扩散 |
敦煌石窟作为佛教文化景观,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这反映了 ( )
A.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
B.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
C.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
D.文化景观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
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状况与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耕地多、西部草原多——土地利用方式不同 |
B.北方多煤、南方多磷——地质史上植被覆盖情况不同 |
C.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降水多、地形复杂 |
D.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田——灌溉水源的丰歉程度不同 |
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地区差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东部,北方的平原比南方多,但水热条件比南方差 |
B.西北地区的垂直地域差异显著,西南地区不显著 |
C.北方的可更新资源多,南方的非可更新资源多 |
D.南方的可更新资源多,北方的非可更新资源多 |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据此回答4~6题。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①下渗 ②蒸发 ③降水减少 ④灌溉等引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A.雨水 | B.冰雪融水 | C.地下水 | D.季节性积雪融水 |
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 B.东北地区 | C.华北地区 | D.西南地区 |
下图为中国地图上北回归线的一段,E点以东为海洋,W点以西为我国邻国,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在东六区 |
B.N所在省(区)沿海常年受台风的影响 |
C.G所在省(区)经济特区相邻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 |
D.属于H所在省的有钓鱼岛和舟山渔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