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花,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处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
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苗同时移栽于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2年秋天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度。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度。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度
某种生物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与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后代性别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
(3)若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时,则后代的叶形和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4)若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后代的叶形和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完成过程①需要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
(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填序号),线粒体功能(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下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项目 |
AQP7 |
AQP8 |
多肽链数 |
1 |
1 |
氨基酸数 |
269 |
263 |
mRNA的碱 基数目 |
1500 |
1500 |
对汞的敏感性 |
不敏感 |
敏感 |
睾丸中表 达情况 |
成熟的精 子细胞中表达 |
初级精母细 胞到精子中表达 |
(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该过程进行的方向。
(2)丁的名称是,它与乙有何不同?。
(3)图中甲的名称为,其基本单位是。
(4)从AQP7和AQP8在睾丸中的表达来看,细胞分化的原因之一是的结果。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Ⅰ、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概念图。请回答:
(1)①、②、④、⑤的物质运输名称分别是:
①,②,
④,⑤。
(2)图中必需有载体蛋白参与的运输方式是(填编号)
Ⅱ、某课题小组为了确定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假设: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只发生在线粒体中,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02(与预测结果不相符)。请分析回答:
(3)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相符合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原因是肝细胞利用保存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扩散进入细胞质基质中。
改进措施:。
(4)实验步骤⑥依据的原理是丙酮酸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水彻底分解成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是否有产生来判断丙酮酸是否被分解。
(5)本实验中,能否用酵母菌细胞代替干细胞?。
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