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一、二次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交通运输和电信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扩张活动使全球各地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以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已基本形成。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三 如果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关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三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依据。
(3)按材料三的观点全球化分为四个阶段,材料二应于哪一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 年9 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生的训词:“要将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得太重,而有害于国家。”
———《张学良文集》第玉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搏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辑》第6 辑
材料三:1933 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四:1934 年1 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四,概括张学良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张学良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对比材料二、三,说明张学良对日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思想主张的要点,概括张学良不同思想主张出现的根源。
阅读上题材料,可知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适时改变政策,正确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从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并举例说明。
(2)其中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如何?
(3)中共是怎样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推动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2 年10 月(国民政府)以“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名义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凡被国民党军队攻占的已经实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均组织“农村兴复委员”,对已被“分散之田地及其他不动产”,“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以邓演达以代表的第三党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由国民会议规定土地法。确定农户占有耕地的最高额与最低额,及国家收买土地的定价法,国家以全国国有土地为抵押,发行50 年长期公债,将最高限额以外的私人土地和公共团体的土地收买为国有,将一切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其他反革命团体的全部财产没收为国有,将所有收为国有的土地,分配给耕作的农民,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土地不得私行买卖。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20 世纪30 年代毛泽东制定的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农民原来所耕种的田地为基础,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
(2)归纳指出材料二中有关土地问题的主张和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二中主张的相同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二: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饬纪纲起见……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1936年12月17日《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材料三: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遂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宋美龄1937年《西安事变回忆录》
材料四:本日(19日)午前一时,有田(任日本外相)约谈,首称……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在抗日容共之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日本放弃武力决策,……兹探得各重要方面,确有觉悟,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并令各线全行终止。
———驻日大使许世英1936年12月给国民政府电文
材料五: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用一切方法联合“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揭露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给张杨以积极的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时的防御战,……这种防御战……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张、杨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请列举这些理由的事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三,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产生了哪些反应?哪一种反应暂时占主导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材料四,日本政府希望西安事变朝什么方向发展?你是否同意驻日大使许世英的“日本确有觉悟”这一判断?
(4)根据材料五,联系材料一至四,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看法,并作简要说明:中共中央12月19日指示中提出的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非常明智的,为此而确定的措施也是务实的、及时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据此完成:
(1)比较说明两次挫折发生的基本原因。
(2)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危机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3)试分析两次挫折共同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