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典型事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材料三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3)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4)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5)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材料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材料二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材料三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i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注是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依据下表所列法律文献内容摘要,指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