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 【《经济学常识》】
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6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遗产是历史给我们的礼物,也是一份考卷。但在如何保护和开发我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各地方的态度并不一致。甲地认为:“关键是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它成为‘传得下来’的宝贝”;乙地认为,“要用市场的视角来谋划和推进文化遗产的开发,使它成为能‘走得出去’的荣耀”。
(1)假定你支持材料中其中一地的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陈述理由。
(2)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申遗热潮,但在个别地方出现了紧盯经济,“只申不保、借申生财”的现象。请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依法治国的角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2011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为0.793号标准煤/万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2位。
材料: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东”。
(1)概述上图所反映的广东能耗状况。
(2)结合上图和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建设“美丽广东”的举措对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说明建设“美丽广东”“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

材料一国际粮食月均价格走势

材料二 近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世界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
(1)驳斥谬论、澄清事实,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2)面对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粮食安全?

材料一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发射了第三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七号飞船。我国宇航员成功进行了30分钟的太空行走,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尝试。该计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功和技术实力的有力象征。我国毫不掩饰自己在宇宙开发方面的雄心,同时指出中国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中国愿意与致力于太空和平开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促进航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材料二“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1)请运用政治常识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
(2)从政治常识国家职能的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3)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三(1)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成因

主要污染物
PM2.5
污染物的
主要来源
冬季取暖烧
煤的排放物
汽车尾气
城市建筑施工
产生的粉尘
工业污
染排放
其它

注: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徽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l)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