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