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对第二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吧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时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扎拿出来。 |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 营的黑暗现实。 |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 |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说明。 |
3. |
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 |
4. |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文中的清明节
张巨龄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无碍泉”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乞新火”。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玩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深闺中的女孩子忍不住走出闺门,来到自家的院子里荡起秋千。这也是一幅清明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啊。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选自2008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两项?()()
A.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 |
B.从古人有关清明活动的诗文中,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是一个劝人们抓紧时间耕种田地的重要日子。 |
C.“蹴鞠” 嬉戏其实就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最早形式,所以我国的足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
D.“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的活动,并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 |
E.本文作者列举众多写清明节的诗文表明不同时代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不一样,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也为清明节增添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内涵。根据文中内容,下列有关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B.清明寒食两节前后相连,所以古人常将两节放在一起过,清明这一天要禁动烟火,要等到清明过后才能生火。 |
C.因为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天气清和明朗的时候,在这时出外踏青、折柳欣赏春光自然就成为古今人们喜欢的活动。 |
D.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已经成为现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以下对“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一种美感经验。 |
B.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
C.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
D.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
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美感经验中的移情现象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是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
B.看颜真卿的字,仿佛对着巍峨高山;看柳公权的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 |
C.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D.红是视觉的结果而不是花所固有的属性,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可是我们通常直说“花是红的”,仿佛红是花的属性。 |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
B.我们平时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 |
C.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人们的欣赏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仅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道路,而一些城市道路很少,但道路拥挤和污染程度差别并不是很大。道路越多只是鼓励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进而占用了更多的道路空间……最近对伦敦道路拥挤问题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伦敦即使把整个中心区拆掉修建道路,仍然存在交通拥挤问题。
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经济学家总有一个理论上的回答——道路定价。根据人们用哪一条道路,在一天中或一年中什么时候用这些道路,以及他们使用这些道路时污染的程度,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要把价格确定在保证最适当的使用量的水平上。
在新加坡决定试着这样做之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敢用道路定价法。许多想法通常在理论上看来很好,但实践中总有一些隐藏的、未预见到的缺点。而新加坡现在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这个制度还在运行,没有什么未预见到的问题。新加坡是地球上惟一一个没有道路拥挤、没有汽车污染的城市。
在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周围有一系列收费站。要开车进入城区,每辆车必须根据行驶的道路、开车的时段以及当天的污染程度交费。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让道路的使用量达到最佳水平。
此外,新加坡计算了城市中心区以外没有污染时可容纳的最大汽车量,据此,每月拍卖适量的新车牌照。不同类型的牌照允许不同程度的使用。允许在任何时候使用的牌照比只允许周末——拥挤不太严重的时间——使用的牌照贵得多。价格取决于供求。由于有了这种制度,新加坡不用把资源浪费在无助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的基础设施之上。从这种制度中得到的钱用于降低其他税收。
既然这样的话,伦敦为什么在最近的汽车拥挤和污染问题报告中否定了道路定价的提议呢?他们担心,这种制度会被认为来自政府的繁琐干预太多,而且,公众也不能接受这种让富人开车比穷人多的制度。这两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有收费道路,现在的新技术使避免这两个问题成为可能。在用条形码和结算卡时,一个城市可以在全城不同地点安装读码机,当任何一辆车开过每一个点时就根据天气、一天中的时间和地点从驾驶员的结算卡账户扣除一定数额的钱。在车内,驾驶员有一个仪表,这个仪表可以告诉他被扣除了多少费以及他的结算卡账户上还剩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是平等主义者,认为开车的特权应该是平等分配的(即不根据收入),那么,每年给每辆车一笔结算卡金额,那些愿意少开车的人可以把他们没用完的金额卖给那些想多开车的人。这种制度不是给城市带来额外的税收收入,而是给那些愿意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人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一种收入补贴。由于穷人开车比富人少,这种制度结果是一种把富人收入给予穷人的平等化再分配。下列对实行“道路定价”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理论回答。 |
B.限制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 |
C.不需要修建更多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汽车污染问题。 |
D.可以把富人的收入给予穷人的一种平等化再分配。 |
下列不属于新加坡的“道路定价制度”的内容的一项是()
A.根据车辆行驶的时段收费;时段不同,价格不同。 |
B.根据道路使用时污染程度,决定收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
C.根据不同类型的车辆牌照,决定车辆不同程度的使用。 |
D.把道路定价制度的收益用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的基础设施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定价目前还未推广,主要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认识方面的原因。 |
B.道路定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市能够良性循环。 |
C.道路定价收费给各个城市带来的收入将降低其他税收,使百姓获益。 |
D.道路定价的实施将促使富人多开车,穷人少开车,从而大大缩小贫富差距。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水西送”工程的意义
思源
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旱,缺水,风沙,已成为内蒙古气候的写照,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锡林郭勒,在蒙语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历史上曾是水草茂盛的好地方,如今却面临严重的沙化现象。这里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不远的将来,被沙化的草原将有可能和原有占全盟l/4面积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沙尘暴之源更加扩大,后果非常严重。在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仅37毫米,原本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居然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等待它的命运也许就是下一个罗布泊。顺着额济纳向南,是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就占去全旗70%的土地。在这片5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大沙漠的东南面,是腾格里沙漠,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不用几年工夫,这里将会成为两大沙漠手拉手的黄沙带。这不又是一处生态悲剧吗?
到哪里才能找到水呢?为寻找新的水源,人们修建水库、打深井,抽取地下水,搞流域间调水,实施人工降雨,几乎把能想到的办法和技术都用上了。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只是应急,解决了眼前,并不解决根本。特别是盲目抽取地下水,造成生态灾难。深井越打越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更使得许多河水断流,湖泊干涸。
有没有可能换个思维方向来找新水源呢?从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的东面就是海洋。
而渤海离锡林郭勒最近,直线距离不到500千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渤海的水引入蒙古高原,甚至西部内陆呢?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协助之下,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终于成形了,并接受了评估。
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就是从辽宁葫芦岛取渤海海水,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l100米左右的高度,并直接输送到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将海水直接用于胜利煤田的煤化工生产和煤发电企业的生产中,再用煤电企业的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淡化的海水,除直接提供人们生活用水之外,还将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可见,这是一个全新的“煤化工——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组成的循环经济系统。,它的剩余能源及产品都得到充分利用。首先是海水解决了煤炼化过程中的降温问题;其次,可以利用降温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我国的煤化工生产热利用率仅37%—45%.而剩余的近50%余热完全可满足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需要,主要产品除淡水和复合海盐外,还有石膏、芒硝、氯化钾、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和溴等。
(节选自《海洋世界》2007年第5期)下列表述不能说明“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的一项是
A.锡林郭勒盟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
B.锡林郭勒盟被沙化的草原和面积巨大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 |
C.原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 |
D.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 |
下列对“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约1100米的高度。 |
B.它将海水作为生产原料进入“煤化工——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
C.它用煤电企业的余热淡化海水,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 |
D.它将淡化的海水,主要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的实施,将可能使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土裸露的趋势得到缓解。 |
B.煤化工生产的热利用率很低的现状,说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效节能的潜力还很巨大。 |
C.因为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突出,所以这一工程的成功指日可待。 |
D.人们为了解决内蒙古干旱沙化现象做出的很多尝试都治标不治本,这是“海水西送”这一工程创想的特殊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