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分析回答问题:
(1)在反射活动中,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在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兴奋可由由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
(3)人脑是整个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4)为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有人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选两只 的未成年狗,编号甲、乙。
步骤二:将甲狗的甲状腺手术切除,在乙狗与甲狗颈部的同一位置
做相同的手术切口,但不摘除甲状腺,并将两只狗的伤口缝合。
步骤三:两只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者发育状况和活动状况的差异。
试分析以上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 步骤二中对乙狗进行相同切口手术的目的是排除 。
② 有人认为以上实验只能说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 腺体有关;若要进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你还需要增加怎样的后续步骤?
步骤四:
。
下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利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X若为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则它在▲ 细胞中合成后进入血液,其作用是促进图中的▲等过程(用图中字母表示)。
(2)b过程的发生需要光反应提供▲。h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的▲细胞中。
(3)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能发生d过程的有▲。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为15%)、呼吸作用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了▲两种物质。
(2)影响图甲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图乙中细胞呼吸有关曲线的数据需在▲条件下测量。
(3)由图可知,40℃时,植物体▲(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甲中▲(填“A、B”或“C”)点表示。
(4)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 ▲℃最佳。
(5)图甲中光合作用强度是用CO2吸收量(mol/h)表示的,如果改为用O2的吸收量(mol/h)表示,请绘出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加酶洗衣粉最适温度的测定”实验。下表是他们记录的不同温度除去不同污渍所需时间的对照表,请依据表中数据作答。
水温/℃ |
冷水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植物油 |
48 |
39 |
30 |
20 |
17 |
11 |
12 |
20 |
蓝墨水 |
93 |
86 |
80 |
72 |
68 |
67 |
81 |
105 |
奶渍 |
48 |
43 |
28 |
12 |
6 |
4 |
12 |
17 |
(1)要达到最佳洗涤效果,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
(2)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加酶洗衣粉对衣物上的▲的洗涤效果最佳,
对▲的洗涤效果最差,其原因是▲。
(3)羊毛、蚕丝等织物▲(填“能”或“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因为▲。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32 |
32 |
14 |
18 |
重捕 |
36 |
4 |
18 |
18 |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编。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5)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样方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种群密度(株/m2) |
3 |
7 |
15 |
2 |
4 |
9 |
8 |
4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 | |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 | |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萌发的棉花种子,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自交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 ▲性状,控制该性状基因的出现是_ ▲的结果。
(2)当代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且该地区限制使用杀虫剂,因此可以预测未来棉花种群中,棉花纤维颜色的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 ▲。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连续自交,从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尽快地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