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九·一八
二00五年九月十八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但也是“九·一八”事件的国耻纪念日。
——题记
可以不在盛唐的马上听风
可以隐忍力量,保持火药黑色的沉默
可以让西伯利亚的寒雪遍撒江南,
不忍那柄东来的刺刀,插在难圆的月上
衣衫挡不住贞洁,贫穷阻碍不了坦克的履带
那一块块膏药,无处不是土地的创伤
流血的日子,七十四年的遗恨
在一根沙布上,紧紧缠缚着受伤的心脏
唯有让孩子读书,深记那一篇
东北抗联被数倍的鬼子和豺狼白骨山岗
将成吨的炸药,落在祖国的尊严上
只是有些孩子还读不到书,还是祖辈的模样
今天的月亮圆了。借的是恒星的光芒
花红酒绿的长廊,消磨着无聊的时光
那把现代化和疯狂压进枪膛的鬼子
何时扣动扳机?谁能担保中秋和“9·18”国难同在一天,多少让人有许多的感叹,诗人在感叹的同时也发出了警告,找出这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衣衫挡不住贞洁,贫穷阻碍不了坦克的履带”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将成吨的炸药,落在祖国的尊严上/ 只是有些孩子还读不到书,还是祖辈的模样”你是怎么理解这诗句的?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②鞚: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2)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 塞景象的壮美。 |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
“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诗给他。欧阳修以这首诗作答。颔联通过什么手法描绘“橘”和“笋”的形象的?请作简要赏析。
情感跌宕起落,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