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列两幅图片,造成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
C.欧、日、中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
D.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 | 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 |
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 | 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 |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 B.民国初年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另一障碍来自于
A.地主阶级 | B.外国资本 | C.封建官府 | D.官僚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