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开篇写了炎黄二帝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源于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源于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博大的精神。
B.文中划线句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前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气度(外部神态等),而后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性格(内心世界等)。
C.炎黄二帝的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炎黄二帝的目光能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起到了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的作用。
D.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我们就会软弱,也会懈怠,人生将走投无路,因此对塑像要持顶礼膜拜的态度。

E.作者匠心独运,文章洋溢着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请分析中原儿女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
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塑像与目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
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
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的。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两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 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
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典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

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它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它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像的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图像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 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 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 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2.

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 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 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 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怎样对付精确将等武器?向来的办法是在来袭目标行驶迹的某一点上实施拦截。但这种办法在技述上难度很大,命民中率不高。“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便是很好的证明。
前不久瑞士定一种新概念高炮系统。这种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在目标前方的适当位置 突然构成一道 动态火力盾牌;通过连续发射的25发炮弹在同一截面上各自抛出152枚钨合金子弹迅速形成一个直径8米,由3800个旋转而稳定的重金属子弹组成的弹暴。也就是用一个足以覆盖目标的面空现对点的拉截,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高炮系统的毁伤概率。这概念高追系统在奥地利进行演示时,成功拉截了一枚长4.5米、直径0.4和另一枚长2.5米、直径0.22米的导弹,使各国的参观者大为惊异。它实际上宣告了一种新型防空武器的诞生。
端士的技术专家在有太控和火炮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高炮炮弹弹底引信的可编程序问题,新概念高炮炮口装有三个感应线图。由其装定于弹底引信。弹丸飞出炮口,引信计时装置 开始以毫秒倒计时,出现零标志时起根抛出弹丸内含的152枚子弹。这样,尽管25发炮弹渐次射出,由于有可编程序的弹底引信的调制,它们却能在相同的时空截面上形成巨大的弹幕屏障,从客坑击来袭目标。若是构成多道这样的屏障,“缚住苍龙”当然不在话下。
据概念高炮系统对反辐射导弹,掠海、巡航导弹均可构成厔胁,所以面世之后,身价倍增,订单接踵而至。英国已与瑞士达成协议,要将此技术移植于舰炮系统,从而提高水面舰只的近程防空反导能力。
在传统高炮几平被地空导弹取代的大赵势下,这种新概念高炮系统的推出,值得我们回味。高技术战争当然需要高技术兵器。但是,在高技术兵器的研制上却有巧有拙。巧者,能在扬弃中悲目独识,抓住关键技术,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效益,拙者,则可能于邯郸学瞳之后失落自我,耗费大多人力物力却不能达成“人无我有”。上述新概念高炮系统,并没有对传统的高炮系统作全盘否定,而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与弹丸技术有机地起,集中力量优化弹约这个子系统,使弹丸能够步调一致地构成火力屏障,达成有效摧毁,这样不但财力,智力上投入比较节省,技术上也很有开创性。
对“概念高炮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新概念高炮系统”是一种能够在目标前方的适当位置猝然构成一道火力盾牌的新型设计思路
B.“新概念高炮系统”是种综合了电子与弹丸技述的优化了弹药的子系统的新型 防空武器系统。
C.“新概念高炮系统”是一种突破高炮炮弹弹底引信可编程序的设计由重金属子弹组成的弹幕。
D.“新概念高炮系统”是一种瑞士定型的能在相同的时空截面上礙时形成的巨大的截击屏障。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概念高炮系统”前不久在瑞士定型 ,在奥地利进行演示时,成功拦截了两枚导弹,各国的参观者大为惊异。
B.“新概念高炮系统”以点截面的巧想,突破了以往在来袭目标行轨迹的某一眯上实施拉截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高炮系统的毁伤概率.
C.“新概念高炮系统”并没有对传统的高炮系统作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火控和火炮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高炮炮弹弹底引信的可编程序问题。
D.“新概念高炮系统”可以对反辐射导弹,掠海导弹,巡航导弹达成有效摧毁,所以面世之后,身价倍境,订单不断。

根据全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概念高炮系统”能在目标前方的适当位置,猝然构成一道动态的火力盾牌。如果 能构成多道这样的火力盾牌的话,对付精确制导武器将会变得容易得多。
B.传统高炮一度处于将被 淘汰的窘境,而这种“新概念高炮系统”的出现,将会使传统高炮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制导武器的克星。
C.这种“新概念高炮系统”的发展广阔,如果把它运用到舰炮系统,就会提高船 舰的防空反导能力,使舰船不会受到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
D.高新技术可以为武器系统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无限精力,因而汪能断然否定某咱武器系统的合理性,否则是极其不明智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
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是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这种感觉,用30年代的语言来说,那就叫作“生的回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伤感”和“感伤”了。
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
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
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
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太后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
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
它不说话,但它会告诉你一切。
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了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让站在你的作品前面的观众,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
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镜头。
无言胜于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影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欲望。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
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搔首弄姿。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
下列表达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摄影是视觉艺术,又是感伤的艺术。
B.摄影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C.电影、电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的。
D.摄影作品有时需要有文字标题加以说明。

E.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这句话旨在说明: 

A.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
B.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是一瞬间的事。
C.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立刻就成为永远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D.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取景器里的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认知心理学约起源于20世
纪50年代。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知觉、意象、思维、记忆、
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更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
制约,主张正是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并构成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认知心
理学认为知觉、意象在揭示人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人接受到来自环境的信息
或刺激时,他便会通过相应的神经活动对接受的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形
成新的知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作出反应。人的知觉行为表现出整
体性、选择性、相对性、恒常性、组织性等心理特征。总的说来,知觉的形成要依赖于
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反应
或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会有一个内部的心理决策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的。这样一个决策过程便意味着刺
激的输入与反应的输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或内在的认知过程。人的行为离不
开认知,而认知的本质在于符号计算和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象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意象,是指已经贮存的知觉形象的
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意象形成的过程常常是选择性知觉、错误知
觉、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意象作为个体过去所获信息的产物,它不是信息的一般
积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认知图式。当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时,由
于时间、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地、严格地、理性地搜集所有的信息
而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于是在心理惰性的驱使下,个体总是尽可能地节省认知能量、
减轻认知负担,试图寻找认知的捷径,从而不自觉地、更多地依赖于已有意象进行决策
和行动,而这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指个体对收到的信息或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背离了实际情况。由于知觉往往
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全都是客观真实的刺激因素本身,而是对刺激因素的知
觉最终决定着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在此情形下,就可能导致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或扭曲
事实的知觉现象。一旦知觉发生错误,理解就会错误,从而做出错误反应。可见,在个
体决策过程中,知觉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错误知觉往往都是负面性的,“并非都是坏事。
行为的正面、负面效应,要看个体的错误知觉在其意识中形成了怎样的意象,不同的意
象会指引不同结果的产生。.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有删改)
下列对“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心理学中的知觉、意象、思维、记忆、注意等。
B.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认识决定个人行为,但认知有误未必行为错误。
C.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意象紧密相关。知觉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知觉形象的再现或改造。
D.认知心理学认为意象形成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如果依靠这种意象决定行为,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下列对错误知觉的形成及结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错误知觉可能由定势思维所致。
B.个体只要克服惰性心理,严格理性地分析所占有的信息就会避免错误知觉的形成。
C.错误知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无必然的意象成为现实,助人成功。
D.错误知觉即错觉,个体行为出现负面性结果,不一定是错误知觉的错,个体意识中意象如何,才是个体行为正负的主要依据。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而个体的行为也离不开个体已有的认知。
B.知觉与意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直接刺激,现实的刺激是形成知觉与意象的基础。
C.意象建构着个体的心理品质,而个体也利用意象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D.知觉、意象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