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 A.法国——德国 | B.德国——日本 | C.日本——英国 | D.英国——美国 |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知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
| A.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 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
|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 D.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
|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或法治 |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
| B.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 |
| C.口述历史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没有可信度 |
| D.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主要依据口述者的诚信度而定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
|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