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条件下,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有氧呼吸过程种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H2O |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 |
C.CO2既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
D.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 |
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Ⅰ、Ⅱ、Ⅲ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水参与Ⅲ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
B.Ⅱ在叶绿体囊状结构上进行 |
C.Ⅰ中产生的O2参与Ⅲ的第二阶段 |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类囊体 |
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 mL质量分数为3%淀粉溶液 |
+ |
+ |
+ |
- |
- |
- |
2 mL质量分数为3%蔗糖溶液 |
- |
- |
- |
+ |
+ |
+ |
1 mL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
+ |
+ |
+ |
+ |
反应温度/℃ |
40 |
60 |
80 |
40 |
60 |
80 |
2 mL斐林试剂 |
+ |
+ |
+ |
+ |
+ |
+ |
砖红色深浅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40 ℃时比60 ℃高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 |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
在高温淀粉酶运用到工业生产时,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中的曲线①表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相对酶活性(酶活性与酶最大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中的曲线②。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
A.40~50 ℃ | B.50~60 ℃ |
C.60~70 ℃ | D.70~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