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以及孔子后裔近4000人参加了在山东省曲阜孔庙举行的联合祭孔大典。曲阜的三孔成为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
请回答:
(1)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的政治倾向。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
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
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请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

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

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美国建国以后,棉花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

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

2.

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