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和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甲、乙两地区气候资料
|
年平均降水量 |
年太阳辐射总量 |
无霜期 |
甲地区 |
<30 mm |
70-110亿焦耳/米2·年 |
365天 |
乙地区 |
>1000 mm |
40-50亿焦耳/米2·年 |
220—250天 |
(1)说明A、B两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分析B海区表层海水盐度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
(2)甲乙区域农业有共同的经济作物。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发展该经济作物的优势自然条件和限制性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3)甲、乙两区域在石油工业发展现状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_______________。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走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图⑧),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的是 。
(2) 此时,背斜在地形上是__,原因是_;向斜在地形上是,原因是。
(3)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 运动造成的。
(4) 图中B处和C处地形,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同 作用有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⑴在上图所示气压形势下,a 等压线的数值为百帕,① 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 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8 分)
⑵上图中A——B—C 线年降水最大致呈现出“由A 至B 逐渐减少、由C 至B 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8 分)
材料二
⑶材料二图所示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材料一图中的① 、② 、③ 、④ 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感受,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部分所属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位于我国地势的________阶梯。(2分)
(2)甲城市附近地区,在7、8月份常出现旱情,试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3)写出在甲城市汇合的L河和L1河的名称。(2分)
(4)写出甲城市简称,并扼要说明该城市形成组团式地域类型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回答问题。(10分)
(1) 图中Q湖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与L城市(耶路撒冷)的年降水量相差约为
_____________mm,形成此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的Q湖面与M海平面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___米,Q湖中水生动
植物几乎无法生存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河与Q湖分布的地形为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