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状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 B.先凝固,后蒸发 |
C.先液化,后汽化 | D.先凝固,后升华 |
生物兴趣小组的王飞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条鲨鱼标本的长度,记录数据是3.45m,则他所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1 m |
B.1 dm |
C.1 cm |
D.1 mm |
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
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
B.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 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 |
C.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 0℃,冷却后打开锅盖,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
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挠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
某同学在实验课上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时,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如图所示);稍后发现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
日常生活中,居民使用的罐装液化石油气,在生产与使用中,应用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有()
A.生产时,采用了加压使石油气液化; |
B.生产时,采用了冷却使石油气液化; |
C.使用中,液态石油气要汽化成气体; |
D.使用中,液态石油气要升华成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