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诸葛亮领兵南征孟获,遇到了“哑泉”,士兵饮后致哑,腹痛,甚至死亡。又有一“安乐泉”,饮后可解“哑泉”之毒。1995年10月国内某报刊报道,经科研人员研究,“哑泉”水中溶有CuSO4,“安乐泉”水质偏碱性。有关说法符合题意的
①“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②“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SO4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③“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
水解显酸性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④“安乐泉”能解“哑泉”之毒的离子方程式为Cu2++ 2OH-=Cu(OH)2
| A.①④ | B.②④ | C.③ | D.均不正确 |
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A.苯和溴水、铁屑混合制溴苯 |
| B.用溴水除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
| C.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共热至70℃~80℃制硝基苯 |
| D.用酒精和浓盐酸通过加热来制取乙烯 |
下列化合物的正确命名是()
| A.2,2-二乙基丁烷 | B.3-甲基-2-乙基戊烷 |
| C.2-乙基-3甲基-戊烷 | D.3,4-二甲基己烷 |
分子式为C5H7Br 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 A.只含有1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 B.含有2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
| C.含有1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 | D.含有1个叁键的直链有机物 |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
B(g)+C(s),达到化学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
| B.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
| C.在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 D.改变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一定无影响 |
在2A(g)+B(g)
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mol/(L·" s)B.v(B)="0.3mol/(L·" s)
C.v(C)="0.8mol/(L·" s) D.v(D)="1mol/(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