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UFO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47年6月24日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雷尼尔山上空时看到了九个发光的物体编队快速移动这个事件开始的。实际上在这个事件之前,古代人对UFO研究也是相当充分的。
例如,《山西方志》中记载:“明万历28年春,蒲县中白村雨急风大。云中有异物,状如桶,长约丈余,色黄、卷尾。落于杨树下,顷刻无踪。”又如我国清代画家吴友如作的“赤焰腾空”图,画中有文字说明:“九月二十八日晚间,金陵城南隅忽见火球一团自西而东,形如巨卵,飘荡半空;维时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驻足者不下数百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明飞行物,也就是UFO。像这样的记载国内外是相当多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类没有花更大的力气去加以研究。
1947年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飞碟事件逐渐地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对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道,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人认为,不明飞行物是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加以解释的,所谓不明飞行物是不存在的;另一种人认为,不明飞行物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一种不明现象。这就是UFO研究史上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大论战。其间,美国空军部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全,对12618例UFO事件逐一进行研究,其中有11917件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701件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英国也组织了专门人员,对1631例UFO事例逐一进行了研究,结果查明了1351件,还有280僦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它们的工作,使下面的事实得到了肯定: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的飞行物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目击报告都是不明飞行物。目击报告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用云块、球状闪电、海市蜃楼;雷达假目标、流星、行星等天文、大气现象来解释的。一向不承认不明飞行物存在的海尼克博士1980年写给《飞碟探索》杂志的信中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不得不承认,一种名叫不明飞行物的现象是存在的,当然它们是值得研究的。”
1978年11月27日,格林纳达政府向第33届联大特别政治委员会提交的有关不明飞行物问题的第126项议题的决议草案得到了通过,“大会提请各有关成员国采取必要的立场,以便在有关国家协调包括不明飞行物在内的外星生命的科学研究和调查”等内容的会议纲要,是飞碟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UFO研究也从此变成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197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UF(卜一个不解的世纪之谜”的文章,我国近代UFO研究从此开始了。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在武汉大学成立了“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 1980年5月1日更名为“中国UFO研究会”。至此以后,各省市都陆续地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UFO研究像旭日东升一样,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 下列对UFO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根据《山西方志》中的记载和画家吴友如作的“赤焰腾空”图中的文字说明,可以知道,古代人对LJF()研究也是相当充分的。 |
| B.UFO研究史上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大论战是围绕“不明飞行物是否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展开的。 |
| C.英国和美国空军部门对多个UFO的认真观测表明,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解释的飞行物现象是存在的。 |
| D.一向不承认不明飞行物存在的海尼克博士,1980年认可了不明飞行物现象的存在。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1947年6月24日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途经华盛顿雷尼尔山上空时看到了九个发光的物体编队快速移动,这是最早的关于UFO的记载。
B.1978年11月27日,有关不明飞行物问题的第126项议题的决议草案得到了通过,UFO研究从此变成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C.我国对UFO的研究是以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UFO——一个不解的世纪之谜”的文章为标志的,而非联大特别政治委员会上决议草案的通过。
D.1980年5月1日,“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更名为“中国LJFC)研究会”,之后各省市都陆续地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UFO的研究在中国展开了。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 A.云块、球状闪电、海市蜃楼、雷达假目标、流星、行星等天文、大气现象都有可能被人类看成是LIFO,因此越能对以上现象进行更为精准地分析,越能快速准确地判断真正的不明飞行物。 |
| B.“赤焰腾空”图中的文字说明栩栩如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清朝年间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目睹了的UFO是真芷意义上的不明飞行物。 |
| C.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人类对UFO的探索研究将更为深入、细致。 |
| D.自古而今,大部分关于LIF()的目击报道都不是不明飞行物,但是对这些报道的研究分析却能够提高人类辨析真假UFO的能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请简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⑵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请简要解析文中划线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⑴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⑵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第⑥自然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表现作用?请简要分析。
最后一段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从文章看,“我”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文中,“大宅子”比喻;“鱼翅”比喻;
“鸦片”比喻;“姨太太”比喻。文段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作者认为“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二次选择
[英]狄斯尼
退休教授阿道特是个不大健谈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段奇遇,他会激动得滔滔不绝,而我们这些听众也会神痴魂迷的。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阿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老早已经细致地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
他懂得,他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并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的一垛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是刚从做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孩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一边说,一边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了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而这栋农舍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脆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可怜的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仅仅是由于收藏他而“犯罪”的那位法国农民,并没有受到审讯。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命令他站到院子里,把他当场枪毙了。妻子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不过,冲锋队员对于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却有一场争议。由于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反锁了棚门。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阿道特蜷身挤出了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得知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并且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是徒劳的,没有什么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了周围追兵的互相叫嚷声。他们分散开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搜索,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对于伞兵来说,没有什么逃走的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往回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就待在那个碗橱里。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之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小说最后一段说“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结合全文谈谈“这种人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划线部分)分别描写了果园、农舍和树林,请分别阐述这样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最后写到:“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而小说的题目却是“第二次选择”。你认为本小说的题目是“第二次机会”好,还是“第二次选择”好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
|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
|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
|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是()
|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
|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
|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
|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
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文章结尾部分提到,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