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A.反对北洋政府 | B.追求自由民主 | C.反帝反封建 | D.抨击专制皇权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 B.综合平衡 |
| C.多快好省 | D.以粮为纲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 A.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
|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 D.苏联背信弃义 |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 A.加强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
| B.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一批重工业 |
| D.加强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阻碍之一 |
| B.民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
|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
| D.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民族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
下列不属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近代民族工业表现的是
| A.滥发纸币 | B.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
| C.发动侵华战争 | D.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