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
自主创新铸就科枝奥运
2008牟8月8日,第29后奥运会的熊熊圣火,将在全世界注视之下,在全场91000名观众的欢呼声中,在俗称"鸟巢"的国家体育场点燃。91000人。相当于北京丰台体育中心足球场--现北京国安队主场所能容纳现众数的3倍。相当于雅典奥林匹克综合体育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所能容纳观众数的近2倍,9万多观众坐在一起,怎么让他们感觉舒适?怎么让他们获得好的观赛效果?依靠着自主创新,中国人以充满科技含量和想像力的设计,出色地解决了场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鸟巢"的看台,是为了让观众得到最好观赛效果而特别设计的。大多数体育场馆,并不十分讲究看台的设计。而"鸟巢"的看台,却被设计得像个边缘高低起伏的"碗",是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而且上下层看台之间有一部分交错。这样一来,无论观众坐在"鸟巢"的哪个位置,和比赛场地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一般大跨度体育场馆,屋顶看上去很杂乱,屋架、风管、爬梯、各种设备管道……既不美观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坐在"鸟巢"的观众席向上看,除了蓝天白云,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窗棂纸"--那是"鸟果"屋顶双层膜结构的下层。这层半透明的PTFE膜像家庭装修中的吊顶,遮蔽了错综复杂的钢结构屋顶和屋架内的设备、管道,观众视线内没有任何杂乱的物体,无形中就会把目光都聚焦向场内的赛事。
9万多人同时观赛,如果场内没有良好的吸声材料和声学效果,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都将很难听清场内的广播。"鸟巢"的下层膜采用吸声膜材,能起到声学吊顶的作用,配合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一些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使"鸟巢"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完全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清晰收听到场内广播。
8月的北京,天气炎热,91000人坐在一个体育场里看比赛,如何增加其舒适度?"鸟巢"的中方设计师们经过多次论证,借用了流体力学设计中的一种计算机CFD模拟方法,对"鸟巢"的观众席进行了热舒适度、风舒适度的模拟分析实验。它可以精确模拟出91000人同时观赛时的自然通风状况,并计算出每个区域的观众能感受到的温度和温度气流速度,在图纸上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现在,"鸟巢"所有的通风设施,都是按照这个模拟分析对外国设计师的图纸进行调整优化的结果。无论观众坐在上层看台还是下层看台、普通座位还是VIP席,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和自然风,达到较好的舒适度。
"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超过200个轮椅位置。相比普通座椅,这些轮椅座席的高度都作了提升,以保证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而对于听力和视力损伤的观众,将提供助听器和比赛解说无线广播系统为他们服务。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在"鸟巢"观赛的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奥运场馆建设中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设升,反映的既是一种人文关怀,同时也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所有的 ① ,都是通过 ② 、 ③ 来实现的。"人文奥运"的背后,一样折射着自主创新的光芒。
1. |
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白处,正确的-项是()
|
2. |
第一段文字中划横钱的句子直接说明了什么?间接说明了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
对这篇文章的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寻人启事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限制她、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③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④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 A 市的新闻媒体,为女孩登了寻人启事:吴小雪,女,16岁,身高1.6米,瓜子脸,肤白,大眼睛,身穿浅红色连衣裙……有知其下落者,请与×××联系,联系电话:×××,定重谢。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⑤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 B 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⑥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 B 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
⑦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 C 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⑧后来,女孩终于在《 C 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⑨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 A 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⑩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结合全文,说说女孩为什么觉得母爱是“寒冷而郁闷”的?(2 分)
答:第⑥段“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请你分析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划线处的三处 “寻人启事”经过A、B、C三个市,地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请你分析母亲内心分别有什么变化?( 2 分)
答: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祝福、关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女孩与母亲终于见面了,如果你是女孩,你会对母亲说什么?(2分 )
答:
阅读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 ……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
……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等方面。
A.语言、动作、神情 | B.语言、动作、心理 |
C.语言、动作、外貌 | D.外貌、心理、动作 |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与前面文章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神情的语句“拧起眉头”形成对比,这一对比有什么表现作用。()
A.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不仅看出奥楚蔑洛夫媚上到无耻的地步,更可以看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
B.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很为难 |
C.说明奥楚蔑洛夫跟将军的哥哥很熟 |
D.说明奥楚蔑洛夫因将军的哥哥而恐慌害怕。 |
文中奥楚蔑洛夫两次说“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表现了他( )
A.故作惊讶,向上级讨好、献媚。 |
B.听到将军哥哥的到来,感到惊奇。 |
C.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而恐慌害怕。 |
D.自责自己粗心,不知道将奥楚蔑洛夫军哥哥的到来。 |
奥楚蔑洛夫夸赞小狗及与狗说的一番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他( )
A.对小狗的喜爱。 | B.对上阿谀奉迎的卑劣无耻的丑态。 |
C.变色龙的本质。 | D.媚上欺下以及变色龙的本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闪
①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洛宁总是背着一个大口袋,艰难而坚毅地行走着。
②洛宁11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黝黑,身形瘦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的“怪人”。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③从几个月前开始,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的除了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起来颇有重量。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班上的学生都很好奇,想揭开谜底。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做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同学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
④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好像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变大变重的。
⑤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一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合力”,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来,便嘻嘻哈哈嘲笑起洛宁来。被激怒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办公室里,我不忍心训斥洛宁。我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难过的背景:
⑥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天塌了,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抢着干活。日子本来可以这样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是这么无情和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命虽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⑦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躺在床上的洛宁的母亲即使盖着被子,我也可以从瘦削的脸上看出,她的身体是多么虚弱。见我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洛宁的母亲慌忙要起身,但只是挣扎了几下便作罢了,在我的帮助之下,才半坐了起来.
⑧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时,她的眼泪顿时扑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上学,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玩,他没有时间,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⑨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一再劝阻,洛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还是感到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⑾洛宁的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哽咽着告诉了我这个爱的秘密:她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哪堪重负!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⑿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无数次硌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疼了洛宁瘦弱的肩膀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单薄的洛宁背着一袋硬邦邦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严寒;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险。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摘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有删改)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6分)
(1)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
(2)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请根据提示,补全故事情节。(6分)
①洛宁每天背着大口袋上学②
③
④
请具体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文中的洛宁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分析。(4分)
文章以“石头里的春暖花开”为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摘自《读者》2013年第l0期)
1. |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家理论的一项是()
|
3.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精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条腿的冲刺
9岁时,我的梦想是踢足球,但突发的磨难粉碎了我的梦想。一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左腿隐隐作痛。就在前一天,母亲已经同意我加入学校的足球队,我不想让任何事中断我的梦想。但我的腿越来越痛。父母带我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在我的左腿里发现了癌症。虽然我只有9岁,但我知道癌症。得了癌症的人会掉头发,在不久后的某个时候就会死去。我的泪水涌了出来。妈妈和爸爸几乎昏厥。
“我会死吗?”我问医生。医生坦率告诉我答案:“你有50%活下来的机会。”50%,这好比抛硬币打赌。我决定在化疗前剪掉我的头发。为了不让我觉得孤独,弟弟马修剃了光头,我在学校的所有朋友也都剃了光头。我下决心要好转起来,再做一个正常的孩子。但三个月的化疗结束后,医生宣告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必须截去我的左腿。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崩溃。“不!我不想锯掉我的腿!”我尖叫道,“我不想做废人!不,不!我只是一个孩子。”父母抱着我,泪流满面。爸爸呜咽道,“对不起,约书亚。我希望医生锯的是我的腿。”
截肢前一个晚上,父母邀请了一个叫拉利的人到我们家。拉利也失去了他的左腿,但他告诉我,他可以借助拐杖参加田径比赛。然后他拄着拐杖走给我看。他走得的确很快。我知道父母是想通过拉利来鼓励我,但是我想他无法理解一个9岁的孩子将永远不能加入足球队的心情。
截肢的那个上午,在医院的等候室里,A我坐在地板上,双手抱着我的左腿,跟它说再见。一个护士推着一部空轮椅进来。“约书亚,”护士问道,“现在我可以带你到手术室了吗?”
“我喜欢走着去。”我说。
跟着护士进到手术室,我感到脚下的地板如冰块一般。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用双脚走路,我想记住关于它的一切。我扭动脚趾,想起了那个单腿跑步的运动员拉利。也许有些事情是我无法预料的,也许上帝会给我一个新的人生,就像穿着一双高过膝盖的袜子和绿色的足球短裤在足球场上奔跑一样精彩。
手术后的一天,我在医院的电梯里看到了一张滑雪诊所的海报,这是医院里为我这样的病人提供的物理治疗的一部分内容。B我低头看着我的腿。我能滑雪吗?用一条腿?
“我能吗?”我问妈妈。
“当然!”她说。我看见她的眼睛溢满了泪水。
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向我打开。滑雪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喜欢关于它的一切,特别是踩着单一滑雪板从两条腿的滑雪者身边急驰而过的那种感觉。而我最喜爱它的原因是它使我至少接受了在9岁时就失去了左腿的事实。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我让教练带我到最陡峭的滑雪道进行训练。一天,和其他残疾人比赛结束后,一个陌生人来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曾执教美国残奥会滑雪队,我认为你有很大的潜力。”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
我腿内的癌细胞得到了抑制。之后,我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但跌倒的次数比我自己以及别人预料的要多。我想我的屁股接触雪地的次数都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最终,在22岁时,我成为了美国残奥会滑雪队的队员。在多灵奥林匹克障碍滑雪赛上,我像火箭般向山下急冲。这是我生命中一次最伟大的冲刺,比我曾经拥有两条腿时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意义。虽然最终我没有赢得奖牌,但是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久久的拥抱和深深的祝福。这同样是一种奖赏。C上帝给了我一个大考验,但通过这么多年的抗争,我发现了一条同样充满光明的道路。——首发于《青年博览》2009年8月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我走向滑雪的道路上,哪两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
文中的“我 ”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字内容具体分析。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我选处。生活中,不少青少年苦恼没有成才的机会,请结合文中的“我”的成才经历谈谈对“机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