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中学高三(9)班学生对“就业”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如下信息:材料一: 三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择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
同学乙:我要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最好是国家公务员,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同学丙:只要能给我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没有失业之忧,我就心满意足了。
材料二: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尝试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1)简要评析材料一中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并为正在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该班同学为什么要选择“就业”这一课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世博会、碳减排与我们不期而遇。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低减排将引发经济、产业、科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干革命。某校高三班同学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以“世博”、“低碳”为主题展开了一次专题讨论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 第一组的同学介绍说,世博会有句名言:一切始于博会。白炽灯、缝纫机、蒸汔机、火车头、电视机、电话机、电影,甚至巧克力、冰淇淋、汉堡包都是在世博会上展示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低碳理念与低碳成果,将从上海世博会出发走向世界,成为开启并推进低碳经济的走点。
材料二 2010年10 月31日,上海世博会大幕落下。温家宝总理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向世界学习的良好机会。“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在这里,既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又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共同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我们应该怎样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正确性。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致力于“共同富裕”,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府的什么性质和哪些职能?(12分)

某市环境污染严重,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的“三违”企业大量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某市根据群众呼声,将整治的重点放在由干部失职、渎职、违纪违法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行为引发的矛盾纠纷等难点热点问题上,并开展以“机关融入基层、干部融入群众、解决民生信访、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双融双解一构建“活动。在乡镇建立了”便民信访举报工作站“,在村里建立了“便民信访举报工作点”,使信访问题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同时还建立“市长”接访制,全市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在每周三负责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12分)

中学生刘某的父母下岗后,在城区马路边设摊摆点,出售小商品,以此维持生计。一天,他们的经营活动遭到个别城管人员的粗暴对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轻微的人身损害。为了讨回公道,刘某准备行使国家赋予的监督权。
(1)刘某可通过哪些合法方式来行使监督权?(8分)
(2)刘某维护这一权利有何意义?(8分)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结合上述材料请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