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
A.20岁、30岁 | B.30岁、40岁 |
C.40岁、50岁 | D.50岁、60岁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东方的借鉴学习 | B.西方的殖民掠夺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封建主阶级衰落 |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A.迪亚士 | B.哥伦布 | C.达•伽马 | D.麦哲伦 |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②分散于宅屋之间
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