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 A.促进民族整合 |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
|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D.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
|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保留习惯旧俗 | B.重视法律程序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
|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 D.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