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1)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2)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3)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4)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1)(2)(3)(4)都正确 | B.(1)(2)(3)(4)都不正确 |
C.(1)正确,(2)(3)(4)不正确 | D.(1)(2)(3)正确,(4)不正确 |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
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类型繁多 | B.农村商业发展 |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