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有这样一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成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相对论 | B.量子论 | C.转基因论 | D.进化论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C.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
C.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 D.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
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
C.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 |
D.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B.《贼情汇篡》记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
C.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推行 |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