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井冈山》是1928年秋毛泽东作的一首词,该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所走的道路是
西江月 ·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A.领导工人罢工 | B.攻打中心城市 |
C.农村包围城市 | D.开辟抗日根据地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共和 |
1919年6月20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