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 ”、韩翃(hóng)的《秋斋》:“(丙) ”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fú)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 )”,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甲)(乙)(丙)(丁)四处,可以作为例证的诗句应是哪一项?( )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②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③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④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⑤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A.甲⑤乙④丙③丁② | B.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
C.甲②乙①丙④丁⑤ | D.甲⑤乙①丙④丁② |
11.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
12.根据这段文字,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竹画主要整体特点的一项( )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
B.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 种象征。 |
C.我国竹画家画竹风格多样、技法高超,常竹诗竹画相配。 |
D.清代竹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从审美到审善
江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喝彩。《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严重道德滑坡状况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用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盲人骑瞎马”的善的迷失,这有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民生国计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道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的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才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以螺旋式上升。
(选自2011年09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
B.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人们也熟知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此,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
C.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善的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
D.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中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
B.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
C.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
D.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
B.在新的历史阶梯上,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那些走红的作品说“不”。 |
C.文学发展的新一轮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
D.唐诗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朱自清身体已因超负荷运转,招致严重的损伤。连续几日,胃痛不止,呕吐不已,体重不断下降,但他的精神却不萎靡,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他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由“全国防御”转为“分区防御”。朱自清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他虽然感到自己生命已濒临黄昏,夕阳残照,为时无多了,但他已从大江南北隆隆的炮声中,窥见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并不落寞,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
朱自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大量呕吐,连续几天,连起床走动一下都感到费劲,体重从45公斤降至38.8公斤。但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在课堂上大吐,同学们连忙把他扶回家来。王瑶闻讯前来探望,朱自清疲惫地躺在床上,还一门心思记挂着上课的书,用细弱的声音说:“如果过三四天还不能起床,就请你代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这两门课。”可是,休息两天后,身体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了。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集会举行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他们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的家里,给他看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默不作声,伸出颤动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一举动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影响。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夏天到了,朱自清的健康毫无起色,胃疼与日俱增,身体极为虚弱,但他仍不肯静下心来休养,只要疼痛略好,就伏案继续编《国文读本》,读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看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有时,晚上还练习书法。7月中旬,他主持完成了闻一多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又开始整理闻一多手稿。他衰弱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持了,但他还勉强支撑着。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诊断为胃穿孔,手术后情况尚好,他自己也很乐观。10日,病情突然变化,有尿中毒症状。朱自清虽然感到难过,但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陈竹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
12日8时,他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享年51岁。
(摘编自陈孝全的《朱自清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1948年国共两党战争不断,朱自清敏锐地感到时代的气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更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情。 |
B.当时上海学生、北平学生及知识分子举行了各种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扶植。 |
C.国民党发行的可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贫困。 |
D.朱自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也每况愈下,年仅五十一岁就过早辞世,主要是由于他不肯购买国民党发放的美援面粉。 |
E.朱自清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国民党发放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和高尚的节操。朱自清明知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却仍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朱自清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鼓舞、警醒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加以践行。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最后这段生命历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分,每小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王维的“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有删改)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
D.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
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
B.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
唐弢
当我随着日者①拾级而登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城头的黄昏。落日照大旗,风过处红绸飞舞,格格作响。刚才我还震惊于这城墙的高,现在又不能不为垣基的深厚而咋舌了。四马并行,环着城头疾驰,可以无虞于颠仆和下坠,但要留心的是这剥落了的砖石,年久失修,乱草掩盖住窟窿,一脚踩上去便会深深地陷下的。小树在城砖的隙缝里生长,在风里摇曳。风,这城头上的风可真大,日者的衣襟狂飞起,他正拱着腰在找寻什么。
“是这儿了。这儿!”他说。
在他胸前乱草堆里有块大石,他指着上面一个磨蚀了的依稀可认的字迹。
“但使龙城飞将在,”日者摇着头叹息,“汉故将军李广的碑。”
听见李广两个字使人神往。我又回过头去看这座城,古旧然而雄伟,绵延不断的向西奔驰,把平原和山岗连接起,把天空和地面连接起,暮色苍茫,北方的原野荒了,城,也愈显得衰老。
“这叫做数!”日者接下去说,“当年望气的王朔替他推算,原是他命里不该封侯,纵然才气无双,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儿是他长驱匈奴,也是他老失意,终于引刀自刎的地方。”
日者说完了又深深叹息。
“那一带岗峦起伏,当年单于引兵从旁谷间道东出,在一个窑洞前捉住李广,率领大军向此北去。是他中途装死,一转背纵身上马,绝尘而驰,多谢天!马背上还络着弓箭,你知道这对他是何等奇遇!那一次乘醉射虎,错射了草中大石,箭镞深深地陷了进去。你说有几个追兵的脑袋抵御得这一份大力?”
日者抬头望天,是的,天更晚了,大风扬起砂石,刮得人满脸发痛。
“可是他再强也拗不过命运!”这个“数”的虔信者说,“论才略,汉臣里没有一个及得上他,匈奴最惧惮的是他;大小七十余战,出生入死,功名分属他人,而失敗却紧跟着这位倒霉的将军。他几次赎为庶人。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出征,路远失道,将付有司审问,老负气,趁着黄昏他独个儿上城,正是这个时候,却不是这个季节。”
日者歇一歇力,风使他有点喘急。
“也是这样大的风,飞的不是砂石,是雪,漫天盈野的雪。他缓缓地绕着女墙走。雪落在盔上,甲上,有时也沾上他银丝似的眉毛和髭须,一片白。融成水又结成小小的冰柱,行动时纷纷掉落,窸草有声,最后他在一个城垛边站住了,打那儿向濠外望去,看得见匈奴的大营,绵亘十里。雪,沉重地压住帐幕,沉重地压住一切生物,使山岭低落,原野却辽阔了。
“飞将军站着如一座石像。”
“是的,他不再飞了。四十年行伍生活突然间使他疲倦,让青春和有为的岁月消磨在朔北的荒原上,如今已垂垂老去。诸部校尉都封了侯,而他……他回转头向城的这边望,雪掩盖了一切,掩盖了人们想望中的长安。”
“他摸一下佩刀。”
“——如今是骠骑将军霍家的天下了。他继续往下想。虽然大将军截了他的军功,但这位老舅却斗不过外甥,在天子前面日益失势,连门下故旧都去投奔新主了……李广打了个寒噤,远远的听见胡笳的声音,马群叫了,他返身重望胡营。”
“单于的大营里没有一点动静。”
“拍!拍!拍!雉堞边惊起一只冻雁,让李广吓了一跳,他取下弓,从壶里摸出箭,拉个满月,飕!那只雁又飞了几丈,然后带着箭直掉向匈奴的营里。”
“——我杀了许多:禽兽和异族,该死的和不该死的。李广想。于是他又记起王朔的话,记起西戎降兵,记起霸陵尉那个酒鬼,他感到少有的不安。雪壅上他的脚背,塞北的寒冷侵袭他,他继续站在那里。”
“命运像一张网,然而江河里有漏网的鱼,世上却罕有脱逃命运的人物。你就看看这位英雄吧。他能使士卒乐于效命,使数十万匈奴望风而逃,自己却不能不慑服于另一个东西,你说这是国法吗?不,完全不是。行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像禽鸟爱惜它的羽毛,他爱的是自己的作为,最后却以生命换取它,我告诉你这是命运! ”
日者的脸色转成黯淡。
“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他究竟站了多久,第二天一早斥堠在城头上发现他,他已经自刭了许多时候,血凝结了,雪花埋住全身。”
“且不说三军痛哭,当地的老百姓为他在城头立石,刻上一生功绩。偏偏岁月不加爱惜,风吹雨打,到如今往事磨灭,依稀可辨的就只有一点——你认认这个。”
曰者指着石上的字迹。
黄昏把夜色曳上城头,旗影里洒下黑暗,扪着石上的凹纹,我说这是个“飞”字。
“就是啊,所谓龙城飞将呀!”
我的同伴是一个职业的命运论者,请不必注意他口里的网,就听听“弦”外之音吧,今天他没有带他的乐器——三条弦线的琴。然而我的幻想却往回探索,相信能碰到一点什么。于是我再去看脚下的城,夜色埋葬了它;在我心底却出现了另一座,不是那过去的,能使三军痛哭,又终于被命运压倒的城。
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
注:日者:以占卜为业的人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观全文,概括李广形象的主要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大量关于“雪”的描写,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作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2) 文章结尾部分写“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这是“我”对于“那一座”“城”的否定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散,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气象灾难。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扬起的尘云也会带“核子冬天”的寒冷气候,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云是降水的前提,但是浮粒却常常使干旱地区的降水成为泡影。我们知道,首先必须有浮粒存在,作为凝结核形成水滴,或者作为冰核形成冰晶,从而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也就是说要是大气中没有浮粒,白云则无从产生与存在,然而当前地球上空大气的问题却是,因为人类肆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和焚烧木材,使烟尘浮粒太多。当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也就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结果在水汽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或冰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水分而长不大,从而因重量太轻而降不下,结果是天空阴云密布却无降水,大地干旱肆虐。下列对于“大粒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粒子是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它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起主要作用。 |
B.在工厂遍布的今天,大粒子由人工过程产生,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
C.大粒子可借自己与可见光的波长尺寸接近的条件,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
D.大粒子如果在大气中大量悬浮,地球就可能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艾肯特粒子和巨粒子也会在空气中漫游,并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 |
B.气象学上“霾”的效果,就是一个地区被空气中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降低。 |
C.工业尚未发达以前,空气中的浮粒还不足以形成“霾”的现象,但今天的大都市地区,通常有大量浮粒,市容变丑。 |
D.太阳的可见光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极其密切。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曾遍布全球,千年不散,最终使侏罗纪恐龙连同大量草食动物饿死而灭绝。 |
B.人们担忧核战争会给全球带“核子冬天”,一旦出现“核子冬天”,地球上可能会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 |
C.浮粒的存在是形成水滴或冰晶的先决条件,大气中有了浮粒,才有可能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才谈得上有降水。 |
D.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分促其长大,也不能形成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