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 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
⑴1889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利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 。
⑵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将发生的变化是 ,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分泌的。
⑶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
;激素②能作用于几乎 组织细胞,而激素①不能,请另举一种与激素②作用对象相似的激素是 。
雌雄果蝇(2n=8)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及有关基因见图1所示。已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为W一w,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为B一b(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l)果蝇的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
(2)图2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位于_________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细胞甲和细胞乙的“基因型”分别为是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XBwXbw和XbwY的果蝇杂交,Fl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4)现有一只红眼刚毛雄果蝇,可选择___________与之杂交,从而一次性检测出该雄果蝇的基因型。
请写出其中一个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
已知控制水稻植株高度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 b,相关基因的作用机理见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A基因的作用可说明基因可___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基因控制BR受体合成的过程中,可发生的碱基配对情况有___________(注:模板链上的碱基在前)。
(2)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细胞生长,形成正常植株,除此功能外,细胞膜还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
(3)科研人员通过诱变育种选育出3种纯合矮杆水稻,其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植株间杂交,所得子代再继续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l)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上表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_组;M对应数字应为___________。
(3)可以判断,单位光照时间内,B组和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都,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___。
(4)A, B, 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和[H]能够及时___________,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此时这群果蝇将________(产生/不产生)进化。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请推测:
R、r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种基因型。
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