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十二个地区的数值,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l~2题。
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②由
沿海向内陆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
|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 D.可能是我国甘蔗重要的种植基地 |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7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图11是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获取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 B.GIS | C.GIS | D.数字地球 |
与珠三角相比,黄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 | B.热量充足,生产期长 |
| C.临近黄河,水源充足 | D.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
图10是世界汽车工业基地及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
|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
|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得益于()
| A.原料、燃料丰富 |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
| 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 D.重视科技投入,人力资源丰富 |
图9为我国东南某沿海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据史料记载,该城市早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区,推测早期的城市形态最可能是()
| A.组团式 | B.分散式 | C.团块状 | D.条带状 |
造成图中局部地区等地租线由市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 B.交通运输 |
| C.城市形态 | D.消费人口 |
图8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完成13~14题。
关于图中a..b..c三条曲线判断正确的是()
| A.a表示的是死亡率 | B.b表示的是出生率 |
| C.b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 D.c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
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最高值的年份大约出现在2027年左右 |
| B.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 |
| C.2015年之后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大,死亡率开始回升 |
| D.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
图7为沿某纬线自然环境变化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图中b地的自然带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亚寒带针叶林带 |
| C.温带草原带 | D.温带荒漠带 |
导致图中由c到a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 B.水分条件 |
| C.土壤条件 | D.人类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