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⑴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⑶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一、文字信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图片信息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2)运用这一图片信息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四个历史主题)。
答题示例
主题:国民大革命
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三、数据信息
表一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表二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注:命题人对上述表格略有删改)
(3)通过对比材料中两个表格的数据,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越接近近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明理由(注:只从正确和不正确两个方面考虑)。
四、实物信息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如果你到美国华盛顿旅游,便会看到眼前三大建筑物。
(4)结合眼前的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概括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反映的政治特点。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1911年。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图一开平矿务局 图二严复《天演论》译稿图三南京临时政府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
………
第四集 《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第五集《世纪夸越》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理论创新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简要说明这些理论创新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
(3)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充满艰辛,仁人志士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分) 在完成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学习后,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 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 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3)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材料二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三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中国历史·魏晋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鲜卑民族的经济文化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3)结合材料四分析,北魏迁都洛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