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1)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请概述“沉沦”和“上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6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
(2)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看这场战争有什么新的时代特点
(3)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请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试归纳之。(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的行政制度。(3分)
(3)秦朝、唐朝、明朝的丞相权力各是怎样的?(3分)
(4)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这一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处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学者德谟斯提尼指出,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人的本性和法律统治的。人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即追求自由),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治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1)归纳概括材料一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的看法。结合德谟斯提尼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表上述看法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做了哪些新的阐述? 指出孟德斯鸠为维护自由提出的政治构想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碍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二: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真立宪”与“不完不备之立宪”分别指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赞成的政治主张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陈独秀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