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材料三:“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年10月)
材料四: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
------肖璞 一兵《科索沃战争告诉世界什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阐明“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3)在“争取人权”方面,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欧美和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人权问题国际化”,试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
材料一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福利国家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初美国也出现限制垄断自由发展的进步运动,但是,整个社会仍然以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为根本,社会平等被忽视,结果,不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面对如此深刻的危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罗斯福和凯恩斯等人,提出了拯救和改造资本主义的措施和思想,这就出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罗斯福新政,“新政”颁布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罗斯福在演说中,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被雇佣者的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
——摘编自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材料二 1987年6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主要是: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单位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拥有相应的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制度,打破单一的计划调节格局,充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企业摆脱对上级主管机关的行政依附。国家对企业的活动从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即从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的直接干预转为靠协调经济利益加以引导;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管理各种利益和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由于困难重重,经济改革难以奏效。
——摘编自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修正“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苏共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突出特点是什么?(7分)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对比以下两幅德国地图:

请回答:
(1)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
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4分)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4分)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的?(4分)
(4)结合政治常识和历史经验,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
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
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
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
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
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
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
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往往后发制人,在两次大战前后期的态度
都发生过从中立到参战的变化。回答(1)-(3)题
(1)据材料一二,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上述态度的变化对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对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若言之有据,条理清楚都可以给分(2
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后,中国社会各种政
治力量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材料一 近卫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中的刺刀一样凶恶,无非是梦想灭亡
中国,想把中国变成第二个满洲。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了自己解放的道路,
这就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抵制日寇的进攻驱除日寇出中国。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华日报》社评《近卫狂妄声明》
材料二 (近卫声明)这是敌人整个吞并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
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亡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
暴露。它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打破九国公约,以 “东
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美在远东的势力。…….我不会背盟弃信,
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的。
---------1938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声明
材料三近卫声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释为日本自始即不是侵略主义;有人解释
为日本经过反省以后,已放弃侵略主义。无论怎样解释,近卫声明总是可以说放
弃侵略主义。日本既然放弃侵略主义,我们就开始和平行动。
请回答:
(1)据材料,当时对“近卫声明”有那些不同认识?
(2)材料一、二表明,在反抗日本侵略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产生的
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所谓的和平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及“近卫声明”的目的,简要谈谈你对“近卫声明”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