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窗 花
耿翔
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的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尽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高@考@资源@网
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第1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其中“亮”字的作用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明清两代,小说借助外力开始不失时机地由文学的边缘向中心地带运动。促成小说运动的直接外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民文化导向,一是小说理论家对小说功能的重新阐释,市民文化导向促使社会产生对世俗人生与人间故事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期待,为小说开辟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小说理论家则试图通过对小说功能与价值的重新阐释,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变小说的社会形象及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小说遭人鄙夷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它不及诗文高雅且不及史书有用。明清小说家推重小说,则试图论证小说兼备诗、文、史之优长,可以补史、劝戒,怡神导情,与圣经贤传同为发愤之作。
明清时期,补史说盛行一时,补史论者比较史书与小说两种叙事文体的差异,以为史书重实录而传言,小说尚虚幻而传奇。史书为官书,大抵写君主承继、将相踪迹;小说为稗史,可构写世间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史书写一人一事即是一人一事,小说写一人一事可括百人百事。小说与史书相比,具有独特的虚构性和典型意义,两者尺短寸长,无贵贱之分,不能互相替代,只能倚存互补。
劝戒导情说则是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从而心安理得地跻身于文学坛站。这种“僭越式”行为,正是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迹象。晚明士林中,激荡着崇尚自身灵知的人文精神,除性灵之外,一切思想规范与艺术法度都为时人所鄙夷。同时,在宋代之后即已出现的文化下移总趋势的影响下,士大夫所拥有的雅文学形式——诗、文,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无力独霸文坛。小说、戏曲等后起成员便乘虚而入,占据了诗人固守不住的地盘,堂而皇之地担负起教化的责任,企求通过这种毫不逊色于诗文的功能显示,巩固其由“庶出”变而为“嫡出”的新贵地位。对道德主题、劝戒导情功能的认同,无疑使小说的存在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小说对诗文崇高的僭越还表现为它对发愤著书说的移植。发愤著书说是我国文学发生理论的最基本命题。明清人把感时发愤之说引入小说理论之中。李贽评《水浒》,以为此传为“发愤之所作”。蒲松龄之《聊斋自志》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曹雪芹自述《红楼梦》的写作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蒲、曹均以别有寄托自命,显示出两位小说大家于“补史”“劝戒”之外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更注重小说作品中展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审视力和主观感情。
小说是文学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的成熟晚于诗歌、散文。明清人似乎在一个早上突然发现历来遭人鄙夷的小说具有如此广阔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因而对它推崇备至。明清人对小说功能的发现和重新阐释,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诗歌、散文功能的攫取和横向移植。新的社会变动及文化结构赋予小说前所未有的功能内涵,而小说在接受这些功能内涵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扩大表现领域,寻求名实相符的存在价值。小说由此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四段中说,明清小说家“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说对诗文的“僭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全文来看,明清小说为什么能够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请分项说明原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明清时期,小说得以发展的一个外在原因是市民文化的导向。
B.明清时期,小说理论家认为史书与小说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但能相互补充。
C.明清时期,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在此影响下的诗文已无力独霸文坛,小说、戏曲乘机成为文坛的新贵。
D.蒲、曹的小说在价值追求方面不仅表现为“补史”“劝戒”,更表现为展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审视力和主观感受。

E.明清人对小说推崇备至,是因为他们发现小说历来遭人鄙夷。

阅读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四部分(第14—19段),完成下列题目。
作者为何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人们对传统有哪些简单化理解?请概括说明。
简要分析第18段文字的主要写法和表达效果。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第一部分从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传统”,切入论述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逐步进入学术层面。
B.“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语序组合不同导致概念内涵发生差异,作者用“蜜蜂”和“蜂蜜”作比,极好理解,又觉饶有风趣。
C.本文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别解说,思路清晰,从而让读者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
D.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语言非常严密,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用了解释、比喻、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方式。

E. 文章最后将传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指出传统是必然随着时代而变化、演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①。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生。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②。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
【注】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
小说开场交代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
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赔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激情人生
黎阳
前几天编辑杂志时,从桌上厚厚的一堆稿件中发现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即将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技校生的心语:“我只是一个中技生,一没文凭,二没工作经验,谁会用我?往日的美好理想,变成了对现实的无奈,变成了每日的哀叹。我在大街上游荡,感觉像被社会抛弃的人……”
看罢,心中异常沉重。诚然,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这差距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当心中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同现实的无情与残酷发生猛烈的撞击时,身心就变得那般无力、那般无奈、那般脆弱、那般不堪一击。昔日的理想如同明日黄花,往日的激情忧若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就逐渐颓唐、悲观、怨天尤人,抑或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再或是被生活与岁月磨得无棱无角,看惯了平庸,习惯了世俗。总之,那曾经拥有的热情与梦想、昂扬与纯真都变得无影无踪;再没有了对生活的激情,人就在这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日子里迷失了自己的希望和方向。我想,这样的人,即便是作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平常人,他也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有追求来支撑,真正的人生需要有激情来作伴。
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曾经,我也觉得迷惘,也觉得无助。,,,思绪万千,“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问天地之苍茫,叹人世之多变。然而,人生亦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排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间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人活着累一点、苦一点并不是问题,但一个人活着没有劲就大大的有问题了。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又有何滋味?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尝试过方知个中的酸甜苦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也许我们应当感激上苍给我们的种种不平,种种磨练。它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清醒,更加坚韧。对于我们来说,一时的不平与压抑又算得了什么?没有文凭就努力去拿,没有经验就努力去学,只要你心中还有梦,只要你还有对生活的激情。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前却步;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苦闷中消沉。
既然不相信宿命的发生,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宿命论;既然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把命运发来的险球给它扣将回去;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就要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惊心动魄之中。
把不满表达成上进,把委屈升华为不屈,把失意改写成冷峻。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着,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生的激情。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情常相伴。
下列文句在文中最合理的语序是()
①面对世事的纷纭
②面对壮志的难酬
③面对时光的飞逝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这篇散文中,作者认为“活着”与“生活”的区别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三段写了当一个人面对失意与压抑时,应该执着追求、迸发激情,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宿命论。请你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一位技校生对人生的困惑开篇,引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人生需要激情常相伴结篇,脉络清晰,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人生亦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入世”指人降生到这世上,“出世”则指人的逝去。
C.第六段写人生中的种种不平、磨练会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我们没有理由不坦然接受它,没有理由不欢迎更多磨练的到来。
D.因为“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不懈追求“精神的富足”“灵魂的永驻”,饱含激情地生活。

E.最后一段,作者用一个对偶句肯定了生活中需要有追求和激情,简单明了,卒章显志,给予那些身处厄境的人们以启迪和激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