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引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的是( )
| A.哈格里夫斯 | B.瓦特 | C.爱迪生 | D.贝尔 |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
|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
|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
|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 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 |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
| 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 D.商人介入手工业生产 |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
|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货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