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哪一句名言?(7分)
⑵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3分)
⑶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经济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持以上观点的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制约因素有哪些?
(3)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1953--1957年“一五”计划为例,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有什么历史意义?
(4)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日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⑵ 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对平等的热爱就是把个人的野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应该更为平等服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精神,结合所学回答其主张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