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B.精神消费可以取代物质消费 |
C.避免盲从,讲究实惠 | D.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
今年黄金周期间,针对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陋习,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10月2日联合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这样做旨在
A.依法规范我国公民的旅游行为 | B.营造健康、和谐的旅游环境 |
C.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 D.治理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受教育程度 |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C.学术水平 | D.道德修养 |
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④文化的影响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又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 D.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