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提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情境三: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中国在筹办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下列是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年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年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年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年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创意。
(3)结合图表,从认识论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青葱的茶园、碧绿的稻田、烂漫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紫色的薰衣草,还有 蓝天白云、碧水清波、清新空气、特色美食,这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到乡村去休闲旅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格2012年至2014年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收入情况

年份
经营单位数量
接待游客人数
经营性收入
就业人数
2012
2.8万
2.2亿
450亿
750万
2013
2.85万
2.5亿
590亿
770万
2014
3万
3亿
750亿
800 万

材料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状态,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 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发展环境,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分析材料一中表格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四川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增长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四川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于2015年9月25日在山西太原开幕。书博会期间,一批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上海重点选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优秀出版物在会上展出。书博会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近200场,交流行业信息,进行业内研讨,拉动文化经济,成为出版业和图书发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举办书博会活动的价值所在。
(2)某校准备开展引导广大师生读书的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活动项目。(至少设计三个)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时强调,要锲而不舍地抓好扶贫机制改革和重点工作落实,为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汪洋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扶贫开发任务仍艰巨繁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落实社会扶贫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要细化实化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改革措施,促进“真扶贫、扶真贫”。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事关全民素质和文化强国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谈到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时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1)“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请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对阅读进行立法,如美国《卓越阅读法》,韩国《读书振兴法》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战略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据报道,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阅读立法”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民阅读水平。反对者则称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21世纪教育网
(2)请你站在其中一方立场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阐明其依据。

习近平在2014年7月9日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近1 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35年来,尽管国际环境和我们两国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美关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其原因就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
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