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D.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 C.个人观念淡漠 | D.专制王权强大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进而抒发作者的情感。这说明
A.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反对宗教 |
B.宗教题材丰富且能展现人性的美 |
C.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无法彻底摆脱宗教的影响 |
D.没有宗教就没有文艺复兴 |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了( )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 B.“存天理,灭人欲”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