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谷延方《重评圈际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层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事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产生了一种机验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徒居都高。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015年广东卷文综38)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
1950 |
1995 |
2000 |
2008 |
元旦 |
1 |
1 |
1 |
1 |
春节 |
3 |
3 |
3 |
3 |
劳动节 |
1 |
1 |
1 |
1 |
国庆节 |
2 |
2 |
3 |
3 |
星期日 |
1 |
1 |
1 |
1 |
星期六 |
—— |
1 |
1 |
1 |
清明节 |
—— |
—— |
—— |
1 |
端午节 |
—— |
—— |
—— |
1 |
中秋节 |
—— |
—— |
—— |
1 |
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年上海卷历史39)“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2015年山东卷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