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
|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
|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
|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
|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
|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
|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
|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
|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
|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文中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饥民流将无法控制。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
|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
|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
|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
|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
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
|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
|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
| 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
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国家将出现水荒。 |
| B.森林会沦为引火的干柴,直至全部烧毁。 |
|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
|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散发出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象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没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作者记忆中的那个村庄是个怎样的村庄?现在的村庄又是个怎样的村庄?请概括回答。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答:
。
(2)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的墨色的文字。
答:
。文中插入对村中大黑狗的描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
。文章结尾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作答。
答:
。
泥土的声音
樵 夫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第4段中作者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结合原文说说,他的心为什么会“完全安顿下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第6段中加下划线的两个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6分)
(1)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第2段用“匍匐”“紧紧地攥起”“凝视”“贪婪”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游子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之情。 |
| B.文章标题叫“泥土的声音”,以听到泥土的声音起笔、收笔,文中又多次提及,仿佛使人听到了泥土深切的呼唤。 |
| C.四五六几段放下泥土的声音不写,而把笔触转向了庄稼和农民,但文章的表现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 |
| D.作者以反复的修辞手法四次写了“又”听到泥土的声音,四个“又”字虽然含义相同,却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
E.文章结尾呼吁人们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用以消弭都市尘嚣的侵扰,使人的心灵回归本真,可谓情真意切。
建筑美的狭义和广义———狭义建筑美是指单体建筑的美,而广义建筑美则把建筑放在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建筑,走向城市。据3000年前的历史文献《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建筑艺术缘起实用,而建筑及其美的观念几乎同时产生。
然而,“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墨子语),自古以来,建筑艺术及其美的昌盛,总是离不开材料、结构、条件所构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草纷飞,毫无美感。如能得一“庇寒”斗室,心已足矣!庇寒之屋只是浅层要求,“广厦”方为各位寒士的梦想,得此,他们的“欢颜”就不会停留在“庇寒”上了!可以说,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它的出现是要切合人类的继发性心理的,故宫能触发我们对昔日君临天下、帝制威仪和三宫六院功能的联想;哥特建筑的上升感、飞动感使人联想到神秘的“上天世界”。
那么,建筑美的源头是什么呢?著名的挪威现代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曾经指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庇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在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奥秘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无法理解电闪雷鸣、蓝天白云、生老病死、旦夕祸福等自然现象,而把它们归结为某种神灵的主宰,并由此产生心理威慑或激起原始人心中某种象征迹象的喜悦情绪。“图腾”就是原始人的意念符号。和建筑有关的图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建筑附属物的图腾,常以雕刻、绘画或祭物等形式出现在建筑中,如史前旧石器时代绘有犀牛猛犸象和熊的岩洞壁画,或用石头、牙、骨等做成的室内雕像;另一类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建筑图腾,是距今7000—5000年前,在北欧、北非、印度、日本等地出现的“巨石建筑”,如崇拜天空及太阳的“整石柱”,用作宗教道场的“列石”、“环石”等。
这些“建筑图腾”并未因跨入文明社会而消失,相反,它以新的形式凝集成某种“美”的观念,出现在几千年的建筑上。古埃及的方尖碑、古罗马的纪念柱、中国古建筑的雕龙画凤的木柱、府第前的石狮以及宫门前的华表等都是遗传的符号。每个时代因崇拜意识又带入了新的东西,并更倾向于审美意义,更多的,它是作为统治阶层和宗教阶层的象征,打造出一种“崇高美”的意向。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美终于为一般阶层所享有。上个世纪,在美国华盛顿湖畔的一座旅馆建筑中,就以一根装饰印第安人粗犷原始图案的巨大的“图腾柱”作为室内大厅的“装饰主题”,它与大厅内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了奇妙般的艺术效果。同时,各地的咖啡厅沙龙聚会所都风靡起了一股复古的潮流,远古的土著意味点缀其间的墙面和挂画。建筑从原来颇具“崇高美”的高度降下来,回归实用功能。下列关于“建筑美”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狭义的建筑美指的就是某一座建筑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 |
| B.广义的建筑美指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具有的美感,还应该融合环境等众多因素。 |
| C.由于受到物质技术基础的限制,早期的建筑中没有体现出建筑美的观念。 |
| D.建筑美的发展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
下列与“建筑图腾”相关的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只有原始社会的“建筑图腾”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意念符号。 |
| B.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建筑图腾从形式到实质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
| C.建筑图腾作为统治阶层和宗教阶层的象征,它被打造成了一种“崇高美”的意向。 |
| D.复古潮流是人们对建筑美需求的一种暂时倒退的趋势。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筑美和大环境、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建筑在群体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是体现不出它的美的。 |
| B.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建筑美的源头,建筑的历史形态取决于人类的精神发展阶段。 |
| C.建筑美由“崇高”回归到“实用”是社会现实,这种回归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
| D.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建筑图腾都必定会作为一种意念符号遗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