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 )
A.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 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
C.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
“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A.太平天国起义 | B.《南京条约》的签订 |
C.鸦片战争的爆发 | D.清朝官员无能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
A.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共和力量的强大 |
C.代议制形式有别 | D.国家元首无实权 |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