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清末的军事家、理学家和政治家,但因其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备受后人诟病,近年来研究曾国藩的人逐渐增多。如果你收集了如下资料,你认为对研究曾国藩最有价值的资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 B.“文革”中出版的《曾国藩反动言论》 |
C.关于曾国藩的史学论著 | D.部分曾国藩日记、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异”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办事能力 |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B.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 B.科举制 |
C.察举制 | D.行省制 |
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的弊端 | B.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 |
C.否定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 D.指出了秦末社会动荡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