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加入8%盐酸的目的不包括( )
| A.改变细胞膜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
| B.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
| C.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
| D.水解DNA |
某研究小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植株。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
| 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
|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
|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
关于马铃薯细胞呼吸中还原剂[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组合中,
最准确的是
①只来源于葡萄糖 ②只来源于丙酮酸 ③来源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
④用于生成水 ⑤用于生成酒精 ⑥用于生成乳酸
| A.无氧呼吸:①④ | B.无氧呼吸:②⑥ |
| C.有氧呼吸:①⑤ | D.有氧呼吸:③④ |
如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
|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
|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
|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
下列图表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某酶 |
试管I 2 mL |
试管Ⅱ2 mL |
试管Ⅲ2 mL |
| pH |
8 |
8 |
7 |
| 温度 |
60℃ |
40℃ |
40℃ |
| 反应物 |
2 mL |
2 mL |
2 mL |
A. 甲物质可能抑制该酶的活性
B. 该酶比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C. 该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比碱件环境高
D. 该酶在作用35 min后便失去活性
稻田长期浸水,会导致水稻幼根变黑腐烂。测得水稻幼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时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降低 |
| B.Ⅱ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升高 |
| C.Ⅲ阶段幼根因无氧呼吸的特有产物丙酮酸积累过多而变黑腐烂 |
| D.从理论上讲,为避免幼根变黑腐烂,稻田宜在Ⅱ阶段前适时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