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张旭《古诗四帖》               图二 颜真卿书法
                    
图三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四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图五  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1)图一、图二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有何特点?它们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三、图四分别属于中国画哪一画种?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形成两种画风差异的原因。
(3)依据图五,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形式是什么?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
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一一《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节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强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
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一一《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
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
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简单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以上两个步
骤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的?

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4)谈谈你对“后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认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她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她深受世界影响,也深深影响着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佛教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有哪些?
(2)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远东的主宰”。简要分析20世纪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3)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简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4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3分)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四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之处。两者改革对于各自的政治带来体制带来怎样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4)材料四中,日本没有“骤然强搬硬套”,在改革中也保留了所谓的“民族传统”,请举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