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 B.20% | C.30% | D.40% |
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 B.70年代中期 | C.80年代中期 | D.90年代后期 |
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 D.进入郊区化阶段 |
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
B.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
C.现代社会—工业时期—农业时期—原始社会 |
D.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
下列各项中,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 | B.科技发展水平 |
C.资源数量 |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
下列关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
B.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减弱 |
C.在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因素可能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
D.在社会经济因素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在上图中的E、F、G、H中,适合布局钢铁厂的是( )
A.E | B.F | C.G | D.H |
如果上图的E、F、G、H四地中,建一制糖厂,其适应的厂址和原料来源是()
A.E 枫树 | B.F 甘蔗 |
C.G 甜菜 | D.H 甘蔗 |
如果在E处建火力发电厂,为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消除粉煤灰的危害,应在其附近建()
A.硫酸厂 | B.水泥厂 |
C.污水处理厂 | D.陶瓷厂 |
新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 B.乡村地区 |
C.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 D.发展中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