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进行 |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
“至于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经济扩张的基本原因,则应该从城市市民阶级的发展和内地需求中去寻找。”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内需求增长 |
B.说明宋代对外贸易极少 |
C.市民阶层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扩张 |
D.材料中经济扩张主要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
A.议会都是两院制 | 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 |
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 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 |
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
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
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