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令既具,未布,既:已经
B.令行于民期年,期年:满一年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给:供给
D.太子君嗣也嗣:继承人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C.于是太子犯法。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2分)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2分)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民怪之,莫敢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论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 \ 季布为朱家钳奴
C.废则危且乱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又有治天下之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周武帝平齐①,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②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③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齐:指南北朝时的北齐。②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③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妄通宾客胡乱 B.时吐谷浑寇边侵犯
C.及上祠太山还祭祀 D.恶其殷盛殷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
B.熙乃晓谕之今者乃以手教相谕
C.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D.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我辈其可违乎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
①寻授都督,转复官府都上士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
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②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释秘演诗集》序 [宋] 欧阳修
①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②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③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⑥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狎:亲昵
B.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高:高尚
C.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适:享受
D.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胠:打开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B.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C.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D.于其将行,为叙其诗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不评说秘演诗作,却叙述秘演平生,抒写了友朋间深厚情谊和人生盛衰感慨以及奇士贤豪不为时用而终致困死的郁闷之情。
B.本文显著特色是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用自己渴望交结“智谋雄伟非常之士”之心情为石曼卿作铺垫,接着叙石曼卿,后又用秘演来陪衬石曼卿,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C.作者从石曼卿、秘演两位“奇男子”一生遭际慨叹人生盛衰沉浮。叙石曼卿离世后秘演“漠然”欲前往“东南”,实际上蕴含着自己对亡友的深沉怀念之情。
D.通常的序跋文以评论为主,但本文却以叙事、写人、抒情取胜,可谓别具一格,真正表现了作者散文摇曳多姿、情韵悠长的“六一风神。”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者,称后乃弥勒佛身,又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邀仁愿联章,仁愿正色拒之。后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与吐蕃战不利,仁愿监其军,因入言状,孝杰坐免,擢仁愿侍御史。
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赵、定,还出塞,仁愿以兵邀之,贼引去,矢著其手,武后遣使劳问,赐药注傅。迁并州都督长史。神龙中,进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会谷贵多盗,仁愿一切捕杀,胔积府门,畿甸震慑,无敢犯。先是,贾敦颐尝为长史,有政绩,时人为之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赋诗祖道,赏赉不赀。迁镇军大将军。睿宗立,乃致仕。加兵部尚书,禀禄全给。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保。
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选自《新唐书》第四十六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京兆三王     敌:抵得上
B.表留岁满兵以助功  表:奏章
C.岁损费亿计     损:节省,节约
D.赏罚必直功罪    直:相当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仁愿“有文武材”的一组是(  )
①仁愿正色拒之          ②因入言状,孝杰坐名
③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     ④夜掩其营,破之
⑤请乘虚取漠面地         ⑥号令严,将吏信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仁愿为人正直,做殿中侍御史时,御史郭弘霸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为了讨好武则天,请求让武承嗣做皇太子,想联合他一起上表章,被他严词拒绝。
B.张仁愿做事坚持原则,吐刺军总管王孝杰与吐蕃作战失利,身为监军的张仁愿及时入朝说明情况,王孝杰获罪免官;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时欺罔皇上,虚报敌人首级,被他弹劾,贬为崇仁县令。
C.张仁愿作战勇敢,与默啜作战时手部负伤,武则天赐药并派人慰问;代沙吒忠义任朔方军总管时率兵追击入侵的突厥兵,并夜袭敌营,打败了敌人;后人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
D.张仁愿很有战略眼光,在突厥军全部西进的情况下,坚决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土地,并筑起三座城堡,以便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在唐休璟的支持下,中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