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9分)
老 家 孙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问候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作者在(3)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5)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答: 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 |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探秘:怎样保障奥运圣火声声不“熄”
北京时间2008年3月24日17时 ,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前,随着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取火时的一次俯身,北京奥运会进入了新的阶段,奥林匹克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采集奥运火种的原理并不高深,因为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烧水做饭。由于圣杯原理简单、对于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且女祭司只有三次采集圣火的机会,所以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需要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备用火种,备用火种一般在彩排时就已提前采集。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将历时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7万公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圣火会在一只只火炬间接力传递。那么我们将怎样保证整个火炬接力过程不出纰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这对于传递过程已经足够,因为每届奥运会火炬手数量和传递距离有所不同,此次传递每天将有208名火炬手参与传递,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到400米,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下保持燃烧,最低零下6℃到最高45℃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另外,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也就是说,不能到达现场为火炬手加油的朋友可以在电视机前看到清晰的火焰。这是因为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非常醒目。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理念在火炬上也能够得以体现。火炬的外形制作材料均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而丙烷作为一种碳氢化合物,在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样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旦火炬熄灭,必须使用保存在火中灯中的火种引燃火炬。火种灯专门用于储存圣火火种,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就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开始时用其重新点燃第一支火炬。(2008年3月《科技日报》,有删节) 下面不属于“保障奥运圣火不熄”的一项是()
A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
B 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
C 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因此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
B 采集火种对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有可能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彩排时提前采集的备用火种。
C 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厘米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非常醒目,这是用丙烷做燃料发出亮黄色火焰产生的效果。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强风中和大雨下保持燃烧,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雅典股奥林匹克遗址赫拉神庙由最高女祭司取火,历届奥运会采集火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B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米到400米,但其间一旦超过了15分钟,将会导致火炬熄灭。
C 丙烷这种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不会对环境曹成污染,是历届奥运会通用的燃料。
D 圣火火种由专门的火种灯加以储存,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火炬不再继续燃烧,第二天竭力再次开始时重新用火种点燃火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达尔文200年诞辰
达尔文仅靠手中的一支笔就重新定义了自然界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引发了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的社会性辩论,并动摇了宗教的基础。他留下的理论遗产——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原理和人类的起源——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原理和人类的起源——不仅仅承受住了造物论者和其他批评者的攻击,还成为现代科学的支柱。这些成果使达尔文能够与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以及其他伟人比肩,他们不仅仅开创了科学的新开地,还改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尔文有两本轰动性著作,一本是《物种起源》,今年11月24日是该书出版150周年纪念日,另一本是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
在第一本书中,达尔文详细说明了其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有的个体继承了使它们能够主宰其生活环境的特性,正是它们主宰着物种的变异。他写道:“在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最适应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其对手则被淘汰,因为它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当时的一些科学家把达尔文的话描述成一道刺眼的光芒,这是一个简单又聪明的比喻。该书解释了一些物种是如何生存下来,而其它物种又是如何灭绝的,还有环境压力是如何改造整个自然界的形态和行为的。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进一步研究和基因的发现确认了这些变化的遗传性机制。
在第二本书中,达尔文把进化论应用到人类身上,提出了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观点,即原始人和猿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来的。达尔文直言不讳地说:“人类在身体结构上仍然有其低等祖先不可磨灭的印记。”达尔文提出,人类只是动物的一种,而不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按上帝的样子创造的高级生物。这是自我认知方面的改变,对许多人来说,这使他们既烦恼又没面子。狂热的基督徒和其它宗教团体至今还争辩不休。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说:“就像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达尔文的理论也改变了人类是自然界核心的观点。”
达尔文还非常谦虚地承认,他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理论的人。18世纪末,法国自然学家乔治·居维叶指出,一些物种会因环境变化而灭绝。随后,动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一些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把进化看作直线型的,即简单的物种变得更复杂,而人类是最完美的,处在万物的顶端。但是达尔文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分支性进化理论,即所有的物种都是从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他称之为“生命之树”。
如今他的理论仍然是生物学的中坚概念,并对整个新科学来说都有启示作用,这些学科包括从基因学和进化心理学到能够自学的机器人。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分别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
B.达尔文确立了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 |
C.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否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核心”这一观点。 |
D.达尔文的理论引发了人们的普遍争议,这种争议一直延续至今。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是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进化,能生存下米的物种是能更好适应环境的。 |
B.关于人类的起源,达尔文认为人和猿的祖先是相同的,人类的身体结构仍有其祖先的印记。 |
C.对于法国自然学家乔治·居维叶和动物学家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持完全否定的态 度。 |
D.达尔文的理论已成为现代科学的支柱,这些理论使达尔文与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一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以后,人们一直在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达尔文理论的正确性。 |
B.在达尔文把进化论应用到人类身上之后,人们不再认为人是按上帝的样子创造的高级生物。 |
C.达尔文提出分支进化理论后,人们对生命起源问题便有了统一的认识。 |
D.以达尔文的理论为指导,人们创立了许多新的学科,比如基因学、进化心理学等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
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
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
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
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
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
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
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袁。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
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
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
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
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
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 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
B.瓷器成熟于东汉,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 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 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元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 |
海外的主要品种。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可能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与中国关系密切有关。 |
B.研究中国瓷器,不仅涉及各朝代的历史情况,而且还触及到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 |
C.“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的涌现,和“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宋代中国制瓷业的辉煌。 |
D.明清时期景德镇能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因为各种烧制技术相当成熟。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刚刚烧制成功,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人为什么会流泪?曹国华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那么,人为什么要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
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他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他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舍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另外他还发现,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海猿假说。认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进化”是指人类在因哭泣所导致的眼睛周围的微血管充血时,小肌肉就会为缓解充血而收缩,这一功能通过生存竞争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B.人类在哭泣时能流出眼泪,这与生存竞争没有关系;而小肌肉为保护眼睛收缩与生存竞争有关。
C.眼睛周围的小肌肉收缩之所以能保护眼睛,是因为它能导致泪腺分泌眼泪。
D.眼泪本身是进化的“副产品”,小肌肉收缩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进化的“主产品”。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动物。
B.达尔文与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流眼泪对人体有没有益处,眼泪与生存竞争有没有关系。
C.威廉·佛莱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具有止痛作用。
D.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解释了人类流泪的起源、眼泪对人体的意义等问题,然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所含的溶菌酶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据此可以推断,相对于有眼泪的哭泣,没有眼泪的干哭容易使鼻咽粘膜受到感染。
B.由于生活在陆地缺少盐分的补充,陆生灵长类动物为了避免体内盐分的浪费而不会流泪,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如果考古学界在将来能发现可靠的海猿化石,那么啥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将会被完全证实之。
D.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据此可以断定,人类真正的始祖是海猿,两不是类人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乐器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思,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十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 |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因为西、洋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
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大,中原却并不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人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