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回答1-2题。
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减少,枯水期流量增大 |
|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
|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增多 |
|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
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增强
②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图为二次大战前,欧洲各地农业集约度的示意图,集约度指数越高,表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越高,请回答下列各题。
乳畜业最可能出现的集约度指数地区是
| A.75~100之间 | B.150以上 |
| C.125~150之间 | D.100~125之间 |
影响欧洲农业集约度指数分布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平原面积 | B.水利设施 |
| C.工业化程度 | D.日照时数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 | B.两国都有畜牧业 |
| 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 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 |
造成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
①夏季风受到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
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④国土面积:乙国比甲国大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力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两次大地震
| A.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
| B.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
| C.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
|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终年光照充足 | B.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 C.雨热同期 | D.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
读下面三个国家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三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 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
| C.乙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 D.丙国位于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 |
关于三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 | B.首都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
| C.最大城市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 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
关于三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 | B.乙国河流含沙量大 |
| C.丙国河流冰封期较长 | D.丙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
下列四个国家中,北回归线、北极圈都穿过的国家是
| A.美国 | B.加拿大 | C.中国 | D.俄罗斯 |